拾遗文化基因,探访泾川古韵。4月14日至4月17日,传媒学院2023级新闻学专业新闻实践周圆满结束。专业实践周以“泾川风华,古韵新声”为主题,122名新闻学子深入徽风皖韵的泾川大地,用镜头定格非遗技艺,用文字记录乡村振兴,以融媒作品传递文化的时代新声,践行新闻工作者的“四力”使命。
实践周期间,师生们先后前往宣纸文化园、月亮湾、三希堂、查济等地。在章渡老街,师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一场文化溯源之旅,从老街遗留的古建筑到传承百年的老药店,从被誉为“江南千条腿”的吊栋阁谈到周恩来上岸处的渡口石阶,从青弋江昔日的繁华水路聊到新四军总兵站遗址的斑驳砖墙,同学们在历史中挖掘章渡故事的亮点,用新闻人的视角记录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。
在宣纸文化园,同学们沉浸式体验“纸墨千年”的宣纸技艺,近距离拍摄制作过程,了解宣纸背后的故事。“十里查村九里烟,三溪汇流万户间”,同学们走进中国写生第一村——查济古镇,架起设备记录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,领略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韵味。
在泾县木梳博物馆、泾县宣纸帘非遗人家和泾县茂林花砖厂,亲身观看非遗技艺展示,采访非遗传承人,记录下他们的坚守与传承。指导老师结合现场教学,强调要善于在传统技艺中挖掘时代价值,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。
田野即课堂,实践淬真章。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体验,同学们不仅提升了新闻采写、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,更深刻感受到了泾川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。他们用影像和文字展现匠人精神与文化创新,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。
新闻实践周是对“理论+实践”教学模式的深化,也为新闻学子搭建了触摸时代脉搏的平台。同学们在徽派建筑的飞檐斗拱间读懂文化自信,在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中感悟责任担当,更在“泾川风华”的调研传播中,践行着“用脚丈量土地,用眼捕捉细节,用心讲述故事”的新闻初心。
此次活动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带队。(撰稿:朱颖 摄影:23新闻学师生 初核:马宏 编辑:陆璐 审定:蔡正兰)